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文明参赛与安全完赛同等重要!

发布时间:2025-03-28 |栏目:行业动态 |浏览次数:37

中学门口撒尿?马拉松赛季来袭,需防止乱象重演

春风得意“马”蹄疾。三四月份正是黄金比赛季,各地大型马拉松赛事扎堆上演,而近期苏州马拉松发生的“中学门口撒尿事件”,再次引发舆论对马拉松赛场上不雅举止的声讨。

过度索取补给、扰乱赛道秩序……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呈井喷式发展,赛场不文明行为也不断出现,个别选手素质不高固然是主因,但也折射出选手约束机制建设、赛事保障管理水平存在短板。

一场马拉松赛事动辄上万人起跑,本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活动,赛道理所当然属于公共场所,但部分选手只顾个人方便,无视赛事的公共性,将公德丢在一边:有的选手将赛场当“零元购”超市,“打包”“进货”赛事补给,导致后面的选手无法补给,有些选手将跑道当“秀场”,上蹿下跳干扰他人比赛。马拉松无论是作为一项极限竞技运动,还是一项长距离慢跑大众运动,传递的是自律、坚毅的精神风貌,不文明举止与此十分违和。

马拉松赛场不文明行为频频发生,还反衬出近年来各地赛事大干快上与保障捉襟见肘的深层矛盾。马拉松赛事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有的赛事方运营水平、组委会组织能力跟不上,导致部分赛事筹备不足、保障不够,例如赛道规划不合理、厕所设置不充足、接驳安排不科学,导致选手慌不择路、就地解决、一哄而上等行为发生。

避免马拉松赛场乱象重演,行业协会应完善选手约束机制。过往案例中,对赛场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多以“谴责”或短期禁赛为主,缺乏震慑力,可考虑延长禁赛期限,对产生严重恶劣影响的行为,应予以终身禁赛处罚。

提高赛事保障和管理水平,赛事方和组委会责无旁贷。配套设施、物资补给、接驳分流应按照供需匹配的基本原则,保障供应到位。而文明参赛与安全完赛同等重要,应以文明公约的形式,将赛场失德失范惩罚条款,以签订类似风险告知书的方式,让每一位参赛选手充分认识到,赛场礼仪不是儿戏。

各地“马拉松热”背后:马拉松赛事的“极限测试”,城市管理能承受几何?

从一线城市到偏远县城,从平原水乡到雪域高原,马拉松赛事今天在中国已是遍地开花。一些口碑较好的马拉松赛事显著提升城市形象、带动文旅消费,然而也有些马拉松赛事收获的是恶评如潮,反而给城市抹黑、给发展添堵。

马拉松对于个人而言是极限运动,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又何尝不是极限测试。一场马拉松赛事动辄万人规模,从赛事组织到交通住宿,方方面面都是考验。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场对城市管理水平的“考试”,答卷能力不同,得到的效果自然也有天壤之别。

进入3月,每个周末都是“马拉松日”,二三十场马拉松在同一天举办也不鲜见。能让众多城市争先恐后,马拉松当然有两把“刷子”。

盘点那些成功的马拉松赛事,无一不是收获了消费流量、城市形象、在地认同,让城市在推广展现城市形象和活力方面走上快车道。有“人在画中跑”美誉的无锡马拉松,连续两年刷新国内报名人数纪录,今年报名人数达到惊人的42万多人。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通过多项马拉松赛事展现多彩民族文化魅力,过去一年黔西南各类路跑赛事参与人次近19万,很多人通过马拉松走进和认识了黔西南。在河北保定,当地居民则给跑友们留下“最热情马拉松”的印象。

△ 图片来源:无锡体育

相形之下,一些赛事因为不顾地方消费接待能力和动员组织管理水平,错漏百出,一地鸡毛,成为跑友们争相吐槽的对象,个别赛事甚至还存在公共安全事件风险。有的地方则将举办马拉松视为政绩工程,不顾城市能级和承载力盲目“上马”,“复制粘贴”、同质化严重,最后的结果就是赛事藉藉无名、经营惨淡,却又倒贴财政资金、过度占用公共资源。一位资深赛事组织者就曾直言,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马拉松是最容易出政绩的体育赛事,一哄而上举办马拉松赛事,背后折射的正是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心态。

当然,举办马拉松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每个地方都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马拉松赛事才能收获流量和面子,不顾实际的大操大办往往会沦为形象工程,各地应克制“马拉松冲动”,量力而行打造独有的个性、风格、气质,让马拉松经济真正结出硕果。

消除“马拉松怨言”,需倡导更健康的跑步文化

近年来,马拉松热席卷全国,据《2024年中国路跑工作报告》数据,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749场,总赛事规模达704.86万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100万人次,以马拉松为引领的路跑赛事已经从大众化、体验化、参与化的单一赛事产品,向专业化、品质化、融合化的综合方向发展。

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部分赛事出现的竞赛组织失误、赛事保障不力、跑者不文明现象等问题,对马拉松赛事的形象和公众认可度产生了负面影响,“马拉松扰民”、“马拉松太乱”等来自普通群众的“马拉松怨言”也随之出现。

面对怨言,不能置之不理,也不可因噎废食。一方面组织方要厘清怨言的来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持续提升组织服务能力,最大限度满足跑友、市民等各相关方的要求和呼声;另一方面也无需过分放大,被个别低素质选手和观众等几颗“老鼠屎”搅了一锅好汤,不必就此视马拉松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

仔细梳理可以发现,“马拉松怨言”的发生不外乎两种缘由,一是赛事服务保障粗放,精细化运营水平不高,二是参赛者对竞赛的严肃性、规则意识认知不足,文明程度有待提高。

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一场马拉松的“硬件”和“软件”。在持续提升服务保障,加强精细化运营的同时,倡导更健康的跑步文化也迫在眉睫。

健康的身体、良好自律的生活方式、坚忍不拔的意志锤炼……说起跑步的意义,每个跑者都有一箩筐。当马拉松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无论是跑友还是主办方,似乎都开始越来越卷,“卷”一方面是追求更好的外在体现,另一方面似乎也有偏离初心的危险,甚至有时候该卷的不卷,不该卷、不必卷的地方变本加厉,比如无限攀比的参赛包、比赛谁薅参赛物资羊毛更狠等等。

或许大家也应该回想一下,自己跑步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就整个行业来说,我们需要更健康的跑步文化,这需要城市、赛事组织运营方、跑友等各方面齐心合力,一起来建立、维护健康可持续的跑步文化。

跑步不必很卷,健康方是归宿。

来源:图文来自于 新华体育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5 冠军之路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2022030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