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家视角 > 正文

专家视角:体育之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翼

发布时间:2024-11-29 |栏目:专家视角 |浏览次数:302

2024年11月22日,体育总局、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体育促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总体要求、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强民族地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丰富各族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推进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体育文宣工作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十六条措施。《指导意见》)的发布,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体育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强调了体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能够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体育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活动形式,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体育工作既是强国事业,也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联的事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明确了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任务(到2030年)

1.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显著成效,民族地区的体育健身活动更加丰富,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明显提升,高素质体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实现民族地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全覆盖;

3.抓实一批中华传统体育示范项目,打造一批知名体育赛事,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组织一批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培育一批体育人才基地;

4.各族群众的体育意识、健康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显著提升,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度融合。

三、提出了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措施

《指导意见》提出的十六条措施,涵盖了完善政策支持,强化宣传推广,加大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的力度,开展更加丰富的体育赛事活动,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供给,建设更多的体育健身场地,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等多个环节。总之,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为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重点及亮点

1.做强做大“中华体育精神颂”文化品牌,组织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等优秀运动员走进民族地区讲述祖国培养、为国争光的体育故事。

2.用好体育类、民族类等学术期刊杂志平台;设立重大专项课题,举办专题研讨、高峰论坛等。

3.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设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组织开展面向各族青少年的中华传统体育夏令营和异地游学体验活动。

4.培育一批中华传统体育优秀非遗传承人和传承基地;鼓励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

5.重点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以及优秀退役运动员等业务培训工作。

6.支持民族地区选拔一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如“三大球”、田径、摔跤、射箭、越野滑雪等;鼓励、引导社会机构、体育职业俱乐部等积极参与民族地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7.引导体育专门人才更好在民族地区基层就业创业,对有特殊贡献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组团式对口支援西藏、新疆体育工作。

8.广泛开展“体育三下乡”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培育民族地区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如赛事服务、健康教育、文化传播等。

9.办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断完善规程规则,规范竞赛项目、优化表演项目,扩大各族群众参与度。引领各地办好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0.将体育健身活动融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三项计划”。

11.鼓励、引导社会机构、“三大球”职业俱乐部积极开展、参与支持民族地区“三大球”县域联赛、村镇联赛、学校联赛等。

12.重点推进民族地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等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3.组织做好“科学健身指导边疆行”等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地区各族群众体质测试工作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编制《体育健身指导手册》。

14.加强中华民族特色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加强民族地区户外露营地、健身步道、冰雪运动、森林康养等各类运动休闲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民族地区体育与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等深度融合。

15.在体育故事、冠军格言、优秀运动员采访、赛事标语等文宣工作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村 BA”“村超”等群众性体育活动中融入铸牢元素。积极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推动包括武术、龙舟、围棋、舞龙舞狮、健身气功等在内的各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

16.在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中,组织拍摄中华传统体育图片、纪录片。

五、可能面临的挑战

1.资源分配不均。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可能存在资源向部分地区或项目过度集中,而一些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仍面临体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2.文化保护与创新的平衡。在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创新时,如何保持其文化内核和独特性,避免过度商业化或同化,是一个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

3.人才短缺。既懂体育又熟悉民族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相对不足,可能影响《指导意见》的有效实施和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

4.民族文化的充分尊重。在实施过程中,应广泛征求民族文化专家、当地民众的意见,建立文化保护的规范和标准。同时应建立科学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方案。

5.意外事故的预防。在推进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潜在风险,比如,在举办民族体育活动时,可能会因为组织不当或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对此,应提前做好详细的活动规划和安全预案,加强现场管理和监督。

六、公众参与和社会力量动员

要实现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离不开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民族体育的认知和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各类民族体育活动中来。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公益广告、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传播民族体育的魅力和价值,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另一方面,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各方力量投身民族体育事业,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志愿服务等。

七、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同

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与其他政策领域相互协同、相互促进。与教育政策相结合,将民族体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意识;与文化政策相配合,深入挖掘民族体育背后的文化内涵,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与乡村振兴政策协同,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的体育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促进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八、体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在体育活动中,民族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元素得以展现,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体育活动还能够激发年轻人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来,为民族文化的延续注入新的活力。

九、影响

1.对少数民族地区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政策支持。有助于改善当地的体育基础设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在体育领域的参与度和竞争力,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2.对体育从业者

为体育从业者开辟了新的工作领域和发展机遇。他们可以参与到民族体育项目的推广、培训、赛事组织等工作中,为促进民族团结贡献力量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3.对普通民众

广大民众能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参与丰富多样的民族体育活动,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十、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式和手段也将不断创新。

1.数字化技术将为民族体育的传播和推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民族体育活动。

2.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3.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将使民族体育在促进民众身心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各民族共同追求美好生活

4.在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及活动中增加群众体验环节,让参与者在竞技的同时,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增进民族之间的感情和交流。

总之,《指导意见》是我国在新时代推动民族工作与体育事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为我国体育事业与民族工作的融合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其价值,创新思路,充分发挥体育的独特优势,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就一定能够发挥体育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 @ 2024 冠军之路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2022030179号